镁合金因密度低、强度高,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汽车、3C 电子等领域,但镁是活泼金属,切削过程中易与水、空气反应产生氧化、腐蚀,且切削时温度升高可能引发火花(存在安全风险)。因此,
镁合金切削液需同时满足润滑、冷却、防锈、防腐蚀四大核心需求,且需具备特殊的安全性设计。

那么,在选择时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,避免因切削液不合适导致工件报废或设备故障:
1. 防腐蚀性能(核心中的核心)
pH 值控制:需维持在 8.0-9.5(弱碱性)。
pH 值过低(<7.5):切削液呈酸性,会直接腐蚀镁合金,导致表面出现针孔、黑斑;
pH 值过高(>10.0):可能引发镁合金 “碱蚀”,形成疏松的氧化层(易脱落),影响工件精度。
检测方法:定期用 pH 试纸或检测仪测量,若偏离范围,需添加专用调整剂(避免直接加酸碱)。
缓蚀成分:需含镁合金专用缓蚀剂(如硅酸钠、有机胺类),形成保护膜隔绝镁与水、氧气接触。
注意:避免含氯离子、硫离子的切削液(如某些廉价乳化液含氯化物防锈剂),这些离子会加速镁合金腐蚀(类似 “盐水腐蚀金属”)。
2. 稳定性与安全性
抗硬水能力:若稀释用水硬度高(钙、镁离子多),切削液易分层、沉淀,需选择 “抗硬水型”(可通过厂家提供的检测报告确认),否则会降低润滑和防锈效果。
抑氢性能:切削液需添加 “抑氢剂”,抑制镁与水反应产生氢气(氢气浓度过高有爆炸风险)。同时,切削区域需保持通风,及时清理镁屑(避免堆积引发反应)。
3. 润滑与冷却性
润滑性:通过极压添加剂(如磷酸酯类)减少刀具与切屑的摩擦,降低刀具磨损(尤其高速切削时),避免因摩擦生热过高导致工件变形。
冷却性:基础油(如矿物油、合成油)与水的配比需合理(通常浓度 5%-10%),水基切削液冷却性更好,但需保证防锈;油基切削液润滑好但冷却弱,适合低速重载切削。
4. 排屑与清洗性
切削液需有良好的流动性,能及时将镁屑(易黏结)冲离刀具和工件表面,避免切屑堆积划伤工件或堵塞刀具(如钻头、丝锥)。
清洗性差会导致工件残留切削液,长期存放易腐蚀,因此切削后需用专用清洗剂清理(避免用水直接冲洗,残留水分会引发锈蚀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