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锈钢切削油的防锈性是衡量其能否防止加工后工件(或刀具)短期生锈的核心指标(尤其不锈钢虽 “耐锈”,但加工后表面残留切削液、切屑碎屑,易引发局部腐蚀)。防锈性测试需模拟实际存储和加工环境,通过工件锈蚀程度、锈蚀时间判断效果。以下是常用测试方法(从简易到专业)及操作要点:

一、基础快速测试(车间现场可操作)
适合车间快速判断切削油防锈效果,无需专业设备,重点模拟 “加工后工件残留切削液” 的场景。
1. 铸铁片防锈测试(最常用简易法)
原理:铸铁(比不锈钢更易生锈)对锈蚀敏感,用铸铁片模拟工件,通过其生锈时间和程度反映切削油防锈能力(铸铁不生锈,不锈钢更不易生锈)。
操作步骤:
准备:取标准灰铸铁试片(50mm×25mm×2mm,表面打磨至 Ra1.6,用酒精清洗去油污,吹干)。
处理:将铸铁片完全浸泡在待测试的切削油中(水溶性切削液需按实际使用浓度稀释,如 5%-10%),10 分钟后取出,沥干表面多余油液(垂直悬挂 30 秒)。
观察:将试片放入恒温恒湿箱(温度 35℃±2℃,湿度 85%±5%),或自然放置在车间环境(避免阳光直射和通风过强),记录首次出现锈蚀(锈点、锈斑)的时间。
判定标准:
合格(用于一般不锈钢加工):24 小时内无任何锈迹。
优质(用于精密不锈钢件):48 小时内无锈迹(食品级不锈钢加工需达到此标准)。
2. 叠片防锈测试(模拟工件堆叠场景)
原理:实际加工中,工件常堆叠存放(接触面易残留切削液,形成 “潮湿封闭环境”,更易生锈),测试切削油在缝隙中的防锈能力。
操作步骤:
取 2 片同规格铸铁片(或不锈钢试片),按 “铸铁片测试” 方法清洁并浸泡切削油。
将两片试片重叠(接触面积≥80%),用夹具轻压(确保贴合无间隙),悬挂在 35℃、85% 湿度环境中。
24 小时后拆开,观察接触面是否有锈蚀(缝隙处是锈蚀高发区)。
判定标准:接触面无锈迹为合格(若出现局部锈斑,说明切削油在封闭环境下防锈性不足)。
二、专业标准测试(实验室级,精准量化)
按国家标准(如 GB/T 6144《合成切削液》)或国际标准(如 ISO 12944)进行,结果更权威,适合切削油生产质检或高端加工场景(如医疗级不锈钢)。
1. 盐雾试验(模拟高湿高盐环境,如沿海车间)
原理:通过喷雾形成含 5% 氯化钠的盐雾环境,加速金属锈蚀,测试切削油在恶劣环境下的防锈能力(尤其出口产品加工需此测试)。
操作步骤(按 GB/T 10125):
试片处理:不锈钢试片(304 材质,50mm×100mm×2mm)打磨清洁后,涂覆切削油(厚度约 50μm,均匀涂抹)。
盐雾箱设置:温度 35℃,盐雾沉降量 1-2mL/(h・80cm²),连续喷雾。
观察:每隔 2 小时观察试片,记录首次出现锈蚀的时间(锈蚀面积≤5% 为合格)。
判定标准:
普通不锈钢加工:盐雾试验 4 小时无锈。
高要求场景(如海洋工程用不锈钢):盐雾试验 8 小时无锈。
2. 湿热试验(模拟潮湿车间环境,按 GB/T 2361)
原理:在恒温恒湿环境(49℃±1℃,相对湿度 95% 以上)中,测试切削油对金属的长期防锈效果(比盐雾试验更贴近普通车间环境)。
操作步骤:
试片(铸铁或不锈钢)涂覆切削油后,放入湿热箱(49℃,95% 湿度)。
连续放置,分别在 24h、48h、72h 取出观察,记录锈蚀情况(锈点数量、面积)。
判定标准:72 小时内试片锈蚀面积≤1%(优质切削油可达 120 小时无明显锈蚀)。
3. 水置换性测试(判断切削油是否能排开水分)
原理:不锈钢加工后若表面残留水分(如清洗后未吹干),切削油需能 “置换” 水分(在金属表面形成油膜,隔绝水分),否则水分会导致锈蚀。
操作步骤:
不锈钢试片完全浸入水中 10 分钟,取出后表面自然带水。
将试片浸入切削油中 5 秒,取出观察表面:若油膜均匀覆盖(无水滴残留),说明水置换性好;若局部有水珠(油膜未覆盖),则防锈性差。
三、测试注意事项(确保结果准确)
试片一致性:试片材质、表面粗糙度必须统一(如均用 304 不锈钢、Ra1.6),否则会因 “金属本身耐蚀性差异” 影响结果(如铸铁比不锈钢易锈,测试时需明确试片类型)。
切削油浓度:水溶性切削液必须按 “实际使用浓度” 稀释(如攻丝用 10% 浓度,不可用原液测试,否则结果偏高)。
环境控制:自然放置测试时,需避免通风过强(水分蒸发快,掩盖防锈不足)或阳光直射(温度过高加速油膜老化),最好用恒温恒湿箱控制变量。
多次重复:单次测试可能受偶然因素影响(如试片局部有杂质),建议同一油样测试 3 次,取平均结果(偏差≤10%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