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合成切削液是介于全合成切削液(纯化学合成,不含矿物油)和乳化液(含大量矿物油,通常 50% 以上)之间的切削液类型,其主要成分包括20%-50% 的矿物油、表面活性剂、极压添加剂、防锈剂等,核心工作原理是通过润滑、冷却、清洗、防锈四大作用协同,实现金属切削过程的高效进行,具体如下:

一、润滑作用:减少摩擦与刀具磨损
半合成切削液中的矿物油和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,在金属表面形成润滑膜,降低切削过程中的摩擦阻力:
物理吸附:表面活性剂(如脂肪酸皂、乳化剂)的极性分子一端吸附在金属(工件和刀具)表面,另一端与矿物油分子结合,形成一层均匀的油膜,隔离刀具与工件的直接接触。
极压润滑:当切削负荷大(如高速切削、难加工材料)时,极压添加剂(如硫、磷、氯系化合物)在高温高压下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更耐磨的化学润滑膜(如硫化铁、磷化铁),承受极高的局部压力,避免刀具与工件 “冷焊”(金属粘连导致刀具磨损加剧)。
效果:减少刀具刃口的摩擦磨损,延长刀具寿命(比纯冷却型切削液可提升刀具寿命 30%-50%),同时降低切削力和功率消耗。
二、冷却作用:带走切削热量,防止工件变形
切削过程中,刀具与工件的摩擦、材料塑性变形会产生大量热量(局部温度可达 800-1000℃),半合成切削液通过热交换快速散热:
基础载体:半合成切削液中含有 50%-80% 的水(比乳化液含水量高),水的比热容大(4.2kJ/(kg・℃)),导热性强,能高效吸收切削区的热量。
流动散热:切削液通过泵循环喷射到切削区,直接接触高温工件和刀具,通过对流和汽化(少量水分蒸发)带走热量,将工件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(通常≤200℃)。
优势:冷却效果优于乳化液(因含水量更高),可有效防止工件因过热导致的变形、退火(如精密零件切削时,尺寸精度偏差可控制在 0.01mm 以内)。
三、清洗作用:清除切屑与磨屑,避免划伤
金属切削会产生大量切屑(如铁屑、铝屑)、磨屑和油污,半合成切削液通过乳化、分散作用保持加工区域清洁:
乳化油污: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可将工件表面的防锈油、润滑油等油污分散成微小油滴,随切削液循环带走。
分散切屑:切削液的流动性和分散剂(如聚乙二醇)能将细小切屑、磨屑悬浮在液体中,防止其堆积在切削区或吸附在工件表面,避免划伤已加工表面(尤其对高光洁度要求的零件,如精密轴承、光学零件)。
冲洗效果:通过一定压力的喷射(通常 0.1-0.3MPa),直接将大颗粒切屑从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区冲离,防止切屑缠绕刀具或卡滞加工过程。
四、防锈作用:保护工件与设备,防止腐蚀
金属工件(尤其碳钢、铸铁)在切削后若暴露在空气和水分中,易发生锈蚀,半合成切削液通过化学吸附形成防锈膜:
防锈剂作用:含有的防锈成分(如亚硝酸钠、苯并三氮唑、羧酸皂)会吸附在金属表面,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,隔绝水、氧气和腐蚀性介质(如切削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)。
短期与中期防锈:对加工后的工件,可提供 3-7 天的短期防锈(室内存放);对机床设备,可防止水箱、管路因长期接触水分而生锈(防锈期可达 1 个月以上)。
材质适配:通过调整防锈剂配方,可适配不同金属(如铸铁用亚硝酸钠体系,铝合金用硅酸盐体系,避免腐蚀)。